“啊!城里的小哥哥摔东西的样子好帅,求微博。”
“这农村蓝天白云的,我也想去住几天。”
“周末农家乐走起。”
当然,也不是没有负面评价。
比如:“概括来说生活在大城市的主人公清一色的叛逆又略带一些暴力,但是他们到了农村经过一个月的整改仿佛变了一个人,懂事、乖巧又顺从父母,这反差也来得太快了。说没有剧本我是不信的。”
“呵呵,富人恶心的游戏,穷人没钱只能当工具。”
“节目的存在除了商业,收视率,对城市和乡村孩子生活影响弊大于利。至少我看到的是这样,要不是的话更好。”
“农村主人公第一次进入城市场景,那种由于陌生和恐惧导致的孤独会在一开始迅速体现,但是随着适应,开始逐渐接受城市的生活节奏与生活方式。可想到一个月后还将回到农村,种种繁华不过是南柯一梦,好像看起来有些残忍。”
可惜这些评价很快就被淹没在了水军的彩虹屁之中。
直到沈月恒专门做了一期节目,在节目中,直言不讳地批判《蜕变吧少年》。
“首先亮明我的观点,节目对农村孩子是一种伤害,是城里的孩子则是一种误解。”
“从这个节目能看到什么?看到的是媒体的炒作,是触目惊心的卖点,唯独看不到去真正关心孩子的心理变化。”
“把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不足、缺少的陪伴,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孩子没吃苦。所谓到了贫穷的山村就能变化吗?我真的怀疑。站在道德的高点,美其名曰让孩子吃苦,便得到了所谓的思想提升,只是一场作秀与父母的心理安慰罢了。”
“城里的父母不去思考孩子叛逆的原因,只归结为没有吃过苦,这本身就是一种失职的表现。我很怀疑,那些镜头前的改变,是出于真心,还是一种表演。”
“而另外一个现实却是,我们接到消息,有的农村孩子自从参加了《蜕变吧少年》,回来之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不但嫌弃家里的东西不好吃,还会觉得自己穿的衣服太破旧,经常在家里偷偷掉眼泪。”
“当然,节目也不是全无长处。不是奢望节目能改变山村孩子的困境,而是希望至少能引起社会对于贫困地区的重视,使他们能得到一些帮助。”
“最后用一段诗句结束本期节目,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阳光,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成为更新的荒凉。局外人不会知道得而复失,远比失而复得要难受百倍。”
沈月恒的节目,犹如一盆凉水,让很多观众都清醒了。
对《蜕变吧少年》的评价,也渐渐激烈尖锐起来。
“将农村孩子不幸的遭遇与窘迫的生活现状毫无尊严的暴露在聚光灯下不是一种关注,而是一种伤害。”
“知道节目组的行径后千里送一星。寡廉鲜耻,丧尽天良!瞎搞,为何要这么折磨穷人。这种互换其实完全没有意义!”
“最起码要对农村的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吧?”
“节目的逻辑恶毒可笑!”
“做一个梦,然后打碎,然后告诉农村的孩子,你被耍了?”
“我被这个节目的制作恶心到了,垃圾!”
……
方乔也看到了沈月恒对节目的评价。
不屑一笑。
“方制片,要不要发通稿解释?”下面一个编导问方乔。
“解释什么?让他去说吧,没看他越说我们的点击率越高吗?沈月恒,你已经落伍了。我的成功,你高不可攀!”
方乔自言自语了一番。
然后扭头看向了那个编导:“你不知道我已经荣升娱乐事业部副总监了么?消息这么不灵通,你怎么做节目!”
那编导唯唯诺诺,急忙低头:“是,方总监!”
《蜕变吧少年》越来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