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刘晓爱红着脸,和沈自立一起上门了。
沈自立咧着大嘴光知道傻笑,走路都走顺拐了。
接下来的几天,继续是和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初六,很多小店都开门了。
沈月恒在街门口,看到了老邻居郑伯。
郑伯是南方人,当年家乡发大水,郑伯带着老婆孩子,仅仅挑着一根扁担就来到了这里。
只能做一些小生意谋生。
开始的时候,沈家没少照顾郑家,帮郑伯一家在这里安顿下来做了很多事情。
两家的感情处得和亲人一样。
那时候,沈家两口子都是国企工人,真正的铁饭碗,经济条件要比做小买卖的郑家好上太多。
所以沈家做点好吃的,都会给郑家孩子送去点。
再后来,国企的效益越来越差,特别是沈奋斗和王爱梅都离岗了,生活遇到困难。
那时候,郑家做了多年小生意,看着不起眼,但却已经颇有积蓄了。
受人点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
郑家可不是白眼狼,又开始真心实意地帮助沈家渡过难关。
沈家能开起这个杂粮店,郑家可说是又出钱又出力。
所以沈家与郑家,这两个患难与共的家庭,他们之间的情谊,真的是经过了时间与社会变迁的考验。
春节期间,郑伯一家人没有在家,赶起了时髦,去外面旅游去了。
他们只有一个儿子,现在在外面上大学,这个假期没有回来。
秉承了郑家吃亏耐劳的性格,在利用假期打工呢。
……
这还是春节回家乡后,沈月恒与郑家人的第一次见面。
自然要好好吃一顿饭。
吃饭的时候,说起了生意的事情。
郑家这么多年,一直做的都是餐饮生意。
餐饮生意那可真是挣的辛苦钱。
最开始的时候,郑家夫妻在小市场上炸油条,早上两三点起。
晚上还要做夜宵,收摊都已经是凌晨一点多了。
一晚上能睡多长时间,屈指一算就知道了。
这还不是最辛苦的,最辛苦的是,郑伯母为了看店,曾经十几年都没睡过床。
为了看店,都是晚上躺在几张桌子拼成的地方睡觉的。
真是每一分钱,都浸透着汗水啊。
后来,当然条件越来越好了。
从路边摊,到有了小店面。
从小店铺,到了有好几家连锁的店铺,甚至都有了自己的品牌了,在家乡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了。
“郑伯,再多开几家店,争取全国连锁。”沈月恒和郑伯开起了玩笑。
“哎,那我可不敢想,能在本地立足我就满足了啊。”郑伯喝了一口酒。
现在餐饮确实不好干。
一方面要面临外卖的竞争,同时也要面临像是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汉堡王这些西式快餐的竞争。
而郑伯的店,有些像前一个世界的永和豆浆,主要是以中式快餐为主的。
很多华国人,特别是年轻人,都有些崇洋媚外,下意识地觉得洋快餐高档,本地的快餐就有些土。
所以郑伯的店,还是以老顾客为主,对年轻人缺乏号召力。
“就没想过要打打广告么?”沈月恒问郑伯。
“打了,在报纸、电视上都做过,但用处不大。”郑伯回答。
“哎?让月恒给我们设计个广告怎么样?听说现在月恒可神气了,在京州都是大明星。”郑伯母眼前一亮。
“胡闹!月恒那是大明星,怎么能给我们这个卖早点的做广告?多掉身份!传出去让人笑话!你这个老婆子就是不靠谱!”郑伯白了老伴一眼。
郑伯母那是看着沈家兄弟长大的,不说是视若己出也差不多了,一点都不见外。
听了忍不住瞪了回去:“我和月恒说话呢,有你什么事?这是我们娘俩的事,不用你个老东西插嘴!是不是月恒?”
没等沈月恒回答,王爱梅把话接了过去:“老嫂子说的一点不差,老郑,我得说你了,你怎么还见外了呢?别说月恒现在还不是什么大明星,就算他当了美国总统,那也是你侄子!不就是帮你做广告么?做!现在就做!你不是会写歌吗?给你郑伯的店写一首!我看之前那什么嘻唰唰就不错,也帮你郑伯刷一下!”
一边的沈自立听了忍不住吐槽:“妈,你当我哥是奶牛啊?歌说挤就能挤出来。”
王爱梅没好气地打了一下沈自立的后脑勺。
“就你话多,吃饭都堵不住你的嘴!”
众人七嘴八舌,终于轮到沈月恒开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