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心人告诉这位老人,你不用每次都跑到火车站,然后排那么久的队伍才能知道有没有票。
你可以先在网络上查询一下,用手机就很方便的。
“可我不会在网上买票,我也不知道用手机怎么买。”老人抽泣着说。
围观的人群中,有几个年轻人还笑了。
觉得这简直太新鲜了。
现在还有不会玩手机的认么?
这老人真笨。
他买不到票,是活该啊!
有什么脸哭?
还是检讨一下自己的智商吧!
但更多的人。
包括电视机前面,更多的人却沉默了。
很多人都下意识地以为,自己即世界。
当他们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觉得不论是点餐、打车,还是买票、看电影,都可以足不出户、一键搞定的时候,这个社会上还有相当多的人,因为知识、年龄的差距,并没有享受到这些便捷的服务。
特别是每年春运,都有很多年纪大的农民工不会上网购票,等到了站点买票基本都没票了。
特别是现场窗口售票预售开始时间又比网路购票和电话订票晚2天,不管是现场购票或网路购票,都在同一票库,热门车票往往在网路开放时就快速抢光,再晚2天去窗口排队购票,几乎不可能买到票。
这些上年纪的农民工之前买票唯一的优势就是有耐心,可以等,能一次在车站等几十个小时,但这样的耐心,在互联网科技大潮的冲击下,不堪一击。
现在的情况就是,买票难。
但老年人买票,又比年轻人尤其的难。
可以说,沈月恒的节目,引发了很多人对老年人买票问题的思考。
故事之四:今年过年不回家
“为什么不回家?”
“因为没买到票。”
“因为放假时间太短了。”
“我们家远,车票太贵。”
“春节上班工资高一点,我多存点钱可以寄过去。”
“回家我妈总逼我相亲。”
“我一年都没有挣到什么钱,没脸回去。”
“我是消防员,我们要值班。”
“我是电厂的,从来都没有假期的概念。”
在春运系列节目的最后一期,沈月恒把关注点对准了这个假期不能回家过年的人们。
他们的人很平凡,他们的故事很琐碎,但正是这千千百百的人,汇集成人海,凝结成了我们的生活。
在《春运》节目的结尾,沈月恒用一首歌,代替那些没有办法回家的人,给远方的父母,写了一封家书。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吗
现在工作很忙吧
身体好吗
我现在外地挺好的
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
虽然微信常常在发
其实我更想回家
我买了一双舞鞋给妈妈
别舍不得穿上吧
妈妈一定在广场称霸
你就是小区的一朵花
你们就别再催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