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已经这样子诚心诚意的邀请了自己,而且也会表示会帮助自己。如果这样子晚上去接的话,避免会让对方产生什么顾忌。还有疑惑。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进退都不可以。可以说十分的令人为难。
但是最终想了一下。毕竟自己是他的恩人,虽然说不上是什么生死之际的恩人。但是也是有温饱之赐的。
自己也是在他。饥饿的时候为他提供了。饭菜。也为他提供了住处。保证了他的安全。
理应来说是不会出卖自己的。于是上官婉儿当下就决定去赴约。派人将那位约了出来。正好上官婉儿也想看一下那位被自己救下的孩子,到底是不是如同自己梦境之中的那个男子。
当下也是更好的确认了一下。稍作乔装打扮之后便从后门离开了太子府。
这种情况对于太子妃这种身份的人来说,是不可以私自出去的。更何况还是在这种情头。
未婚女孩不能随便被陌生男子看到。大户小姐足不出户,养尊处优。平民女子因为生活所迫或会经常出门,但都是尽量避免抛头露面的。而已婚妇女虽然避讳少,但出门社交也会遭致社会不齿。
男人在外从政、打仗、服役、种地、打猎、经商等,女人在家主家务、务蚕织、生儿育女、服侍公婆等。上层阶级,外指主持、参政、军事,妇女不许涉猎。下层阶级男耕女织。居住、活动、交往、日常行为等都以此为准则。
古时候女子的地位很卑微,男女严重不平等。这与新社会提倡的男女平等截然不同。古代虽讲究无才便是德,但还是要学会基本的女红等看家本领。
古代女子不能出门,是指待婚的女子。在古代,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小孩子是可以随便到处玩的。等到了14岁左右,女孩子就不能出门了。这时候就会有媒人为她们张罗对象了,一般最多也就在家呆两三年时间,她们就嫁人了。
平民家的女子都是如此,世家大族的女子更是如此。越是身份高贵,就是越拘束。
古代大家的小姐们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婚前待字闺阁,婚后在家相夫教子,很少出门的。
大多宅院都有二进院落,大的有三四进院落和花院,二进院落一般是在东西厢房之间建一道隔墙,外宅是工作人员居住的,内外宅之间一般建豪华的垂花门,垂花门内有影壁,只在有重大活动时才打开,旧时说的大户人家的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既指此门,家中的男仆一般也不得进此门。
古代女子她们活动的范围就只能在自己的房间里、院子里,所以才说她们是“大家闺秀”,指的就是闺门里的女子。
古代女子的闺房就是她们日常活动的地方,有的闺房会在墙上两米多高的地方开一个方形的洞,那时为了方便她们在选亲的时候,透过那个洞悄悄探头窥望自己中意的未来夫婿的。
而且,在古代,足不出户可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要是一个古代女子说自己一出家门,连家门口那条街都能迷路,这说明她家庭条件好,家教好,名声清白。只有贫穷人家的女子才不得不抛头露面,大家闺秀才会连路都找不到。
这种情况在早初的时候十分的严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历朝历代的思想也都开始发生了变化。所以说女子外出。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限制。
但是如果经常外出走动,肯定会免不了受到别人的指指点点,毕竟结伴出去也是可以的,只是不要总是出去。否则就算是没什么事情,也会被人说些什么的。
“小姐,到了。”翠竹守在马车旁边道,眼神打量着周围。
上官婉儿头戴斗笠,一层黑色的纱丝盖住了脸部,也是为了防止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认出来。在外面还是把身份掩盖起来,还是比较保险的。
否则如果半路上出现了什么意外什么的就不好了。这也是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更别提现在朝堂之上的形势十分的严峻。
帷帽。原属胡装,最开始的样式叫幂蓠,一般用皂纱(黑纱)制成,四周有一宽檐,檐下制有下垂的丝网或薄绢,其长到颈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网改短,亦称“浅露”。
据说昭君出塞戴帷帽,亦名昭君帽,据记载帷帽为晋代所创,汉代并没有帷帽,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已经指出,但阎立本所创的昭君出塞影响很大,因而历代也错称为昭君帽,一直延续至今。
唐代永徽年间妇女戴起了“帷帽”。式样为一种高顶宽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带上薄而透的面纱。十分有趣的是现代闽南的惠安女头上的笠帽及装束都与那时的相似得很,真是令人叫绝。西方妇女对带帽罩面纱的习俗也有了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