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感悟,也能看得更清晰几分。
他人的精神还算不错,为何会如此虚弱,主要是因为,这两天吃的实在是太少。
终于把最后一个字落下,陈明哲把面皮泡到冷水当中,搅拌均匀,变成一个个面疙瘩,这才囫囵吞枣,一般吃下去。
这样的天气,人家都是想吃点热的,但这过道之中弥漫的味道,实在是让人恶心的不行。
只能吃点凉的,胃虽然不舒服, 但不会让自己直反胃。
而且,之前师兄他们三人也模拟过这样的情况。
所以无论如何,他都让自己的大脑处于十分冷静的状态当中。
该吃吃该喝喝,该休息的时候休息,不就是臭了一点吗?
与前途相比,这一点磨难又算得了什么?
毕竟,就算是人家世家子弟,运气不佳的情况之下,与他受的苦楚,没有任何区别。
只要坚持,就算是这次没中,他也断然不会后悔一分。
他已经,把自己能做的都做了,其他的就靠天命了。
第3日。
张时安醒来的时候,官吏的考卷都快发到他这里来了。
快速的给自己来了个清醒套餐,看着管理把他的考卷通通收好。
又把今日第3场的策论也发了下来。
今天的时间还算是比较充足,今天一整天,明日早上才能够出去。
所以,先把自己的状态拉满,再去好好琢磨一下,这次的策论他该怎么写?
先粗略的看了一眼题目,看到题目的瞬间,张时安就论证了片刻。
“天下之治,始于乡里,成于朝廷。然乡里之治,何以达于朝廷?
朝廷之政,何以施于乡里?今欲使上下相通,内外兼治,当以何道行之?”
这样的题目,真是让人牙酸,果然不愧是院试,策论题就是有水平。
这样的题不但要求考生从基层治理与中央政令的关系出发,探讨如何实现上下贯通、内外兼治的理想状态。
既考察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又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治国方略,需考生具备深厚的政治智慧与全局视野。
可以说,一般的学子,没有一位好的老师,没有好的资源,没有好的教学环境,这样的题目,就会打得无比浅薄。
而想要出色,成为佼佼者,名列第一,那么,这道题,就必须好好琢磨,给出最佳的答案。
张时安,一边思索,一边开始烧水,有条不理的给自己泡了一碗藕粉。
又烧了点薄荷茶,放到一边凉着,清新的薄荷凉茶,困倦的时候来上一杯,的确是提神醒脑。
等他做完了一切准备,再次把目光移到考卷上面。
心中,也有了一些眉目。
毕竟想要写好一篇文章,除了一些专业必备,最重要的,就是切入点的方式。
而张时安最擅长的也就是审题,一般题目多审几遍,他答题的切入点也会越来越清晰。
要知道以上这题目,并非直接引用自某一具体古籍或文献,而是基于华夏古代治理思想的核心议题提炼而成。
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儒家经典及历代治国理念,尤其是《礼记·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以及《孟子》《荀子》等经典中关于基层治理与中央政令关系的论述。
《礼记·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理逻辑。
强调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国家的治理层次,与题目中“始于乡里,成于朝廷”的思想高度契合。
而《孟子》中提到“君施教以治理之”,强调德礼教化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与题目中“乡里之治”如何影响朝廷的议题相关。
要知道,汉代“三老制”和明代“老人制”都是通过乡里有威望的人士传达朝廷政令、处理地方事务,体现了“上下相通”的治理模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就连,《宋史》中总结“治天下道二,宽与猛而已”,进一步探讨了中央与地方治理的平衡问题。
搞清楚了这些问题,张时安,再把自己所思所想,以及,上辈子接收到的知识,连贯开来。
手中的笔,停顿在半空当中,终于落下了第1个字。
“夫治国之道,犹治身也。身之康健,始于气血之通畅;国之昌盛,始于上下之相通。”
第1段,张时安,手中的笔就越写越快,灵感例如泉涌一般喷溅。
这种模式,那种圣人般的状态,让张时安手中的笔行云流水一般。
竟是没有丝毫停顿。
“乡里者,国之根本也;朝廷者,国之枢机也。
根本固则枝叶茂,枢机通则政令行。然乡里之治,何以达于朝廷?
朝廷之政,何以施于乡里?此乃治国之大端,不可不察也。
古之圣王,莫不重乡里之治。周制有乡遂之法,汉兴有三老之设,皆以乡里为基,以教化为本。
乡里之治,非独赋税徭役而已,亦在风俗之淳、民心之安。
风俗淳则教化行,民心安则国本固。然乡里之治,何以达于朝廷?
盖因乡里之贤者,能察民情、达民意,上通于朝廷,下安于百姓。
故《礼记》云:
“礼失而求诸野。”
乡里之治,实为朝廷之耳目也。
若乡里闭塞,民情不达,则朝廷如盲人夜行,虽欲治之,不可得也。
然朝廷之政,何以施于乡里?此亦治国之要务也。
朝廷之政,非独法令条教而已,亦在德礼之化、恩威之施。
德礼者,所以化民也;恩威者,所以驭民也。
然政令之行,必赖于吏治之清明。若吏治腐败,则虽有良法美意,终成空文。
故《孟子》云:“徒法不能以自行。”
朝廷之政,欲施于乡里,必先择良吏、明赏罚、严考课。
吏治清则政令通,政令通则民心服。
今欲使上下相通,内外兼治,当以何道行之?窃以为,其道有三:
一曰选贤任能,二曰明法严刑,三曰教化风俗。
选贤任能者,治国之本也。乡里之贤者,能察民情、达民意,朝廷之能者,能施政令、安百姓。
故欲上下相通,必先选贤任能。乡里之贤者,当举之于朝廷;朝廷之能者,当遣之于乡里。
如此,则上下之情通,内外之治合矣。
喜欢科举,张时安带头开卷请大家收藏:科举,张时安带头开卷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