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典的热闹氛围如同盛夏的骄阳,炽热地烘烤着整个京师,这份喧嚣一直持续到六月末。
这段日子,王清晨的文名就像投入深潭的巨石,激起的涟漪不断扩散,得到了充足的发酵。
本就已经名满天下的王清晨,凭借一首《将进酒》,更是声名如炽烈的火焰,在京师乃至整个大朔王朝熊熊燃烧。
那豪迈奔放的诗句,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无数人沉醉其中。
即便是寻常巷弄也有稚童能背上两句,尤其是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以及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还有那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迅速在坊间传唱。
一时间,侯府门前车水马龙,成了京师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争相打卡的胜地。
就连王清晨每日上下值的必经之路,也总有众多学子早早蹲守在此,只为能远远望上他一眼。
若能有幸得到他的只言片语,那更是如同获至宝。
然而,让王清晨无比惊讶的是,仿佛所有官员都对庆典当日的骚乱视而不见。
那一日的动乱王清晨酒醉不知还情有可原,按理说在朝堂上应该会引起轩然大波。
可别说公开谈论,平日里就连一点风声都没有,就连风闻奏事的御史言官也齐齐缄默。
这反常的现象让王清晨不禁陷入沉思,这只有两种可能:其一,他们是真的不知道,但这怎么可能呢?如此大的事件,朝堂上的官员们消息灵通,绝不可能一无所知;
其二,那就是真的有不可抗力影响,有人在刻意压制这件事的传播。
王清晨也不是自寻烦恼的人,他很快将注意力转移到更重要的事情上。
梁朝口中针对北境的作战究竟什么时候开始。
北境的消息被全面封锁至今,王清晨对于自家外公的情况一无所知,心中满是担忧。
而且北境这一仗至关重要,它牵扯着诸多问题,比如北境的局势走向,这关系到边疆的稳定和百姓的安危以及自家外公的兵权;
比如皇太子的地位,一场以皇太子为主导的胜仗不仅能稳固皇太子的储君之位,更能让皇太子在军中立威,反之则可能引发朝堂动荡;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陛下一样,没有军威却能将天下诸军治的服服帖帖。
而且北境占据的胜利与否也必然牵动着景佑帝的下一步动作。
所以,不仅是王清晨极为关注,朝堂之上的所有官员都相当在意。
毕竟这场仗本就应该早早开打,但是自王清晨暴露掌心雷之后,景佑帝便保持了前所未有的克制。
显然,皇帝是想毕其功于一役,力求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这才是最理想的状况。
……
与此同时,如今北境的九边防线,一场战略调整正在悄然进行。
所有的防御部队奉命固守城中,将广阔的野外战场腾让出来,为即将到来的部队进攻做好准备。
大战的氛围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乌云,在北境上空不断酝酿,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而此时身处京师的王清晨,却对此一无所知,还在为自己的事务忙碌着。
……
“什么?要我担任会试副考?”当听到这个消息时,王清晨极为震惊,脸上满是不可置信的神情。
按照他的资历,充当乡试副考甚至主考都有可能,但是担任会试副考就太勉强了些。
要知道,会试主考多为翰林学士或六部尚书,这些人都是朝中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之辈,以王清晨目前的资历和品轶,自然是想都不要想;
而会试副考也多由侍郎或侍读学士担任,王清晨同样很勉强,他虽有崇文馆学士衔,但是资历太浅,品轶也不足。
按照正常情况,他最多只能担任同考官,也就是阅卷官。
即便如此,这也是个抢破头的美差,而且按照资历来说,即便是同考官轮也轮不到他。
“嗯,施尚书推荐的你。”赵琦一脸无奈地说道。
这次没有抢到会试主考,他还是有些失望的。
毕竟这一届的学子意义非同凡响,这是皇太子监国后的第一场科举,那位必然极为重视。
这批登科举子在往后的朝堂之中也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谁能成为主考,就意味着能在这些未来的朝堂新贵中积累深厚的人脉。
“礼部尚书施大人?”王清晨眉头微皱,心中满是疑惑。
他确信自己和这位朝堂上的枭雄没什么交情,实在想不明白对方为什么会推荐自己。
“据说是京师学子力荐,差点就让你当上主考了。”赵琦没好气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羡慕。
自家这位下属在学子中的声望他确实十分嫉妒,走到哪里都备受追捧,而自己这位“天官”却没有这样的待遇。
不过,当他思虑起今日朝局时,却又不免忧心忡忡。
崔相告老已成定局,如今崔相手下第一大将手握会试主考之位,显然是世家层面开始发力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要想将施泾川推上相位,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朝堂之上的权力争斗必将更加激烈。
“这……下官知晓。”王清晨心中略作思索,自然明白这对自己来说也算是积累资历的好机会,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于是恭敬地应道。
“嗯,去吧!好好准备准备,会试还是挺有趣的。”赵琦回忆起自己曾出任过一次主考的经历。
如今每逢年节还有不少学子送上座师礼,那种被人尊敬和感激的感觉让他难以忘怀。
虽然副考不如主考,但也足以重要。
尤其王清晨的副考是声望所归,说不定还有意外收获。
果然,不到中午,旨意便到了吏部衙门,恩科会试时间定在七月中。
而王清晨这些考官至少也得七月初就入住贡院,一是为了避免考官与考生或其他官员私下往来,防止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
二是为了防止泄题或“通关节”等舞弊行为。